9月22日上午,逐戶督查“清潔文明戶”后,馬友民趕緊跑向自家的冬棗地里,和王成文等幾名村民一起打冬棗,“發(fā)往溫州的2000斤棗要在下午3點前發(fā)車。”
看著眼前這個皮膚黝黑的村干部滿頭大汗地趕來,王成文打心底認為兩年前投給他的那一票是對的。
▲村民在采摘冬棗
2016年以前,馬友民還在界首市任寨鄉(xiāng)馬湖村建檔立卡貧困戶之列。盡管之前一直在浙江溫州開出租貼補家用,但上有老母親需要照顧,下有一雙兒女正在求學,馬友民省吃儉用攢下的錢僅夠家里的基本開銷。
因收入微薄,2014年,馬友民家被識別為建檔立卡貧困戶?!拔艺δ艹蔀樨毨??”馬友民感到不光彩,憋著一股勁,尋找增收機會。
兩年后,馬友民和村里其他3名村民一起,引進山東沾化廣為推廣的冬棗,并成立了界首市民杰種植專業(yè)合作社,流轉土地200余畝種植冬棗,樹下套種辣椒、紅薯、西瓜、中草藥等作物。
▲馬友明展示采摘的冬棗
踏實能干的馬友民把脫貧的希望寄托在一棵棵棗樹上。功夫不負有心人,當年,在冬棗還沒掛果的情況下,3人靠套種的作物掙了30萬元,馬友民如愿甩掉了貧困帽。3年后,200多畝冬棗集中掛果,畝均增收6000余元,再加上套種的其他蔬果,合作社的效益大幅提升,馬友民的腰包也越來越鼓。
馬友民能夠切身體會到貧困戶的不易。在他的主導下,民杰種植專業(yè)合作社通過貸資入股、土地入股、務工等形式,帶動村里68名貧困戶人均年增收3000元以上。在田管、冬棗采摘等繁忙時節(jié),合作社還優(yōu)先聘請十余戶脫貧不穩(wěn)定戶、邊緣易致貧戶到基地務工,幫助他們增加收入。
▲村民在采摘冬棗
從貧困戶到致富帶頭人,馬友民的變化,村民們看在眼里、服在心里。2018年8月,馬湖村村“兩委”換屆中,馬友民被選為村委委員,負責村里的環(huán)境衛(wèi)生工作。得到大家的信任,馬友民感到肩上的擔子更重了。“脫貧攻堅到了最后關頭,俺們村雖然實現(xiàn)了整村出列,但還需要繼續(xù)鞏固脫貧成果,確保脫貧不返貧。”馬友民說,在穩(wěn)定村民收入的同時,還要提升大家的環(huán)境意識,引導村民養(yǎng)成好的生活習慣,培樹文明鄉(xiāng)風。
馬友民傾心投入村里工作,也有親戚不理解:你拼死拼活地干,一個月工資才1600多塊錢,還不如把精力放在種植基地上。每當聽到這些,馬友民總是淡然一笑,但他內(nèi)心卻無比堅定:“吃水不忘挖井人。我靠國家的扶貧好政策脫貧了,但村里還有一些貧困戶未脫貧,我要和大家一起實現(xiàn)穩(wěn)定增收,過上更好的生活。”
阜陽日報記者 徐風光/文 郭海洋/圖
通訊員 劉文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