現收藏于安徽博物院的這件“云紋五柱器”,它的海報張貼于社區(qū)、車站、商圈,以其獨特的構型在線上線下聲名鵲起,足夠吸睛——被網友戲稱為“從西周穿越而來的‘路由器’”。
記者春節(jié)前夕走進位于歙縣的安徽徽州歷史博物館,終于了解到這件網紅文物的“來時路”。
1959年,安徽省考古工作者在屯溪奕棋村發(fā)掘兩處相鄰近的土墩墓,出土了包括云紋五柱器在內的100余件青銅器、陶器等,后經判定是兩座西周晚期墓葬。云紋五柱器通高31厘米,重5.25公斤。分上下兩部分,上部為五個并列的圓柱,柱高16.5厘米,五根柱子的長短粗細以及距離都一樣。下面是空腹底座,四壁裝飾云紋。瞧這四方的身體、筆直的排柱,除了網友們開“腦洞”所說的古代“路由器”,實在想不出更加貼切的名稱……
幾十年來,包括郭沫若在內的眾多學者,都對這件青銅器的功用做過研究和探討,但至今仍未能形成統(tǒng)一意見。早年有人認為它是樂器,但音樂專家后來驗證其并沒有樂器發(fā)音效果。也有人猜測它是某種物體的底座,但考古工作者在發(fā)掘這件青銅器時,并未發(fā)現周邊有其他器物的痕跡。近年來,有研究人員發(fā)現,甲骨文、金文的“子”字與五柱器非常相近。據此推測,這可能是一件“祈子器”,有希望家庭、宗族、國家人丁興旺多子多福的美好寓意。
“存疑”與“追問”,是一個不斷交織與深化的過程,還原歷史,為文物研究者畢生所求,也是文物知識走向大眾的契機。
春節(jié)前后,歙縣的徽州古城迎來了一波又一波的游人,有觀眾因為這件五柱器的網紅特質前來“尋根”,并由此發(fā)現更多驚喜。游客馬磊是個文博愛好者,來自杭州,他說:“原來只知道徽州文化主要展現明清時期徽州社會的繁榮,來了徽州歷史博物館,才知曉這一方水土的文明遺存同樣厚重。我在館內還看到了這里與浙江良渚遺址的關聯(lián)?!彼f的關聯(lián),是展館內呈現的新州遺址出土文物。歙縣的新州遺址是皖南地區(qū)目前發(fā)現的規(guī)模最大、文化堆積最豐富的一處古遺址,距今約4000年。它與良渚文化晚期相當,歷經新石器時代、商周、漢、宋,延續(xù)時間較長,內涵豐富。
以徽州歷史為本底,安徽徽州歷史博物館的三萬件文物,講述了徽州地區(qū)乃至整個皖南的千年歷史文化進程,也講述了徽州地區(qū)與其他地域之間文化交融的進程;在徽州古城的坐標系,安徽徽州歷史博物館是游人不應疏漏的一個點,這個徽州歷史文化的集中展示窗口,正呈現文旅融合中越來越重要的博物館力量。
晚間的徽州古城,亮燈了。游客們登城墻、逛市集,暢享美好璀璨的假日。在打造沉浸式文旅消費體驗場景的探索中,博物館發(fā)揮了自身文化資源優(yōu)勢。根據徽州歷史上著名人物故事和歷史事件,徽州歷史博物館開發(fā)了獨特的徽文化IP,策劃不同主題的沉浸式夜游,將傳統(tǒng)經典結合館藏文物,通過現代演繹活化再現。該館工作人員告訴記者,目前,他們已經精心策劃編寫了《許國出使朝鮮》《徽商婦》《胡宗憲抗倭》《“魚”你有約》《大漠敦煌》《徽州開筆禮》等不同主題的夜游活動。古典音樂、傳統(tǒng)舞蹈、非遺技藝代表性傳承人等專業(yè)演出人員,與游客、市民扮演的角色相融合,共同完成情景演出。演出地點隨演出行進路線而變,參與者在風格各異的展廳中化身博物館的一部分,成為文物的守護者,觀看表演、參與游戲環(huán)節(jié)、與演員情景互動,充分感受徽文化的魅力。
不斷上新的博物館,越來越有“看頭”。創(chuàng)新引領人們沉浸式體驗地域文化的風采,深刻感悟中華文化的脈動,一座座博物館正帶給人們更有文化味和時尚感的新春假日體驗。
(記者 晉文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