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金芳(左)在編織漁網 今年39歲的王金芳,是阜南縣柴集鎮(zhèn)劉老家村王金芳漁網加工企業(yè)的負責人。一說起她的名字,當地不少村民都會交口稱贊,稱她為值得佩服的“女強人”。 十幾年前,王金芳在婚后遷入劉老家村生活,一家五口人,過著平凡而簡單的日子。 八年前,由于王金芳的丈夫判刑入獄,家中沒有了頂梁柱,上有生病的老人、下有正在上學的孩子,生活的重擔都落在了她的肩頭。許多人曾勸說王金芳改嫁,而她卻不曾放棄這個家庭。即便再苦再累,她也沒有放棄過掙錢養(yǎng)家的想法。除了種地以外,她還打過零工,搞過養(yǎng)殖,讓生活盡量有些起色。 在王金芳看來,雖然自己是貧困戶,但只要夠努力,依然能走上幸福的小康之路。多年以來,王金芳一直探索脫貧的門路。王金芳的公公經常到溝塘里放置一些漁網,抓一些黃鱔、泥鰍、龍蝦等補貼家用。有一天,家里的漁網壞了,王金芳在修補漁網時,突然想到,當地村民普遍喜歡捉黃鱔、泥鰍,漁網的需求量大,為什么不能自己在家加工漁網呢? 多方考察后,她進購了原材料,在家中自己加工,并帶動周邊的農戶幫助其加工漁網。王金芳心靈手巧,制作出的漁網耐用、便宜,受到了顧客的廣泛好評。隨著生意一天天變得紅火,王金芳的加工廠也越做越大,當年收入5萬多元,甩掉了貧困帽子。 2018年,在當地駐村工作隊的協(xié)助下,王金芳的漁網加工企業(yè)順利被縣人社局認定為居家就業(yè)扶貧基地,企業(yè)有員工20多人,其中貧困人口13人。員工們把原材料拿回家中加工漁網,按件記酬,每年能增收上萬元,真正實現了“房前屋后能打工,居家工作有保障”。 如今,王金芳的漁網企業(yè)儼然成為了劉老家村的“明星產業(yè)”,平均每年的銷售額可達到幾十萬元。談到未來,王金芳很有自信,計劃在現有基礎上,進一步擴大生產規(guī)模,創(chuàng)設更多就業(yè)崗位,吸納更多的貧困戶轉移就業(yè)?!柏毨Р⒉豢膳拢瞬荒鼙焕щy嚇倒。只要堅持不懈,勤勞能干,人人都能迎來脫貧致富的春天。” |
歡迎關注阜陽新聞網微信公眾號 : fynewsnet
全城最新資訊,盡在掌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