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月16日上午,太和縣大廟集鎮(zhèn)吳橋村眾鑫戶外加工廠內機器轟鳴,負責人吳博正組織工人進行吊椅加工。“浙江義烏客商訂購了一批吊椅,這兩天我們正加班加點趕制。” 吳博今年33歲,初中畢業(yè)后就外出闖蕩。他到工廠打過工,也收過廢品,吳博說,當時雖然辛苦,但收入比在家種地高一些。2015年,因母親患病需要照顧,吳博和妻子回到家鄉(xiāng)發(fā)展。2016年,見吳博賦閑在家,村干部介紹他到當?shù)匾患业跻渭庸S工作,一干就是兩年多。這兩年,吳博不僅學到了技術,更堅定了在家發(fā)展的信念。 “我東挪西借,籌了20多萬元,找場地、購買機器,從事吊床和吊椅加工?!?吳博說,吊床和吊椅加工比較簡單,農村留守婦女一學就會。在村干部的幫助下,吳博的加工廠很快投入運營,并吸納了當?shù)?0多個留守婦女務工。 50多歲的村民丁桂素因兒子生病致貧,欠下了不少外債。加工廠投產后,她便進廠工作?!拔乙惶焓杖胛辶ツ陱膹S里領了近2萬元工資,這樣的收入之前我都不敢想?!?如今,丁桂素兒子身體慢慢康復,在政策幫扶下,全家實現(xiàn)了脫貧。 跟丁桂素情況類似的人加工廠里還有不少。目前,該廠帶動30多名鄉(xiāng)親就業(yè),其中貧困戶10幾名,每人每月工資在2000元至3000元之間?!叭ツ?,我們廠給員工開出的工資達到60多萬元?!?吳博說,受疫情影響,此前多是出口的吊床和吊椅,大都轉了內銷,對工廠收入有一定影響,自己壓力也很大。但是,看著鄉(xiāng)親們的腰包慢慢鼓了起來,他覺得當初留下來發(fā)展是對的,這一切付出都是值得的。 “產品是企業(yè)的生命,下一步我們將繼續(xù)開展新產品的研發(fā),以期占領更多的市場份額?!?吳博說,他還打算引進一些小的手工產品,讓一些不能進廠工作的村民可以帶回家加工,生產工作兩不誤。 |
歡迎關注阜陽新聞網微信公眾號 : fynewsnet
全城最新資訊,盡在掌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