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沉睡”多年的溝塘、老舊房屋等通過流轉、出租變現生錢;村集體成立股份經濟合作社統(tǒng)一運營集體資產,或以集體資金入股合作經營等方式增加收入;明確村民的股東成員身份享受集體收益分配……我市全面推進農村集體產權制度改革,同步推進資源變資產、資金變股金、村民變股東“三變”改革,農村集體資源“活”起來,村集體“腰包”鼓起來,村民享受到的改革紅利多起來,鄉(xiāng)村振興步伐進一步加快。 統(tǒng)計顯示,截至去年底,我市全面完成農村集體產權制度改革,年經營性收入50萬元以上的集體經濟強村達到201個,占全市總村數的12%;涉農村(居)“三變”改革實現全覆蓋,累計實施“三變”改革項目5582個,實現村集體收益8308.65萬元、農戶收益1.5億元。 從2014年的不足3000元,到2019年的12.38萬元,再到2021年的98.59萬元……短短幾年,潁州區(qū)三合鎮(zhèn)掩龍村集體收入增長了300多倍。 在掩龍村黨總支書記王紅戰(zhàn)看來,這正是改革釋放的紅利。 推進農村集體產權制度改革、“三變”改革,掩龍村成立了村股份經濟合作社,代表村集體進行資產管理和運營。從流轉閑置多年的老學校、水塘,到新建并出租農產品保鮮庫、分揀車間,再到發(fā)展訂單小麥、種植特色紅薯、開展農資銷售服務……村里閑置的資源盤活了,村里的資產增值了,村集體“錢袋子”也鼓起來了。 去年,掩龍村繼續(xù)對60周歲以上的村民進行現金分紅,563人共分紅11.26萬元。村里還對當年考上本科大專、考研讀博及當兵入伍的村民和道德模范等給予了獎勵,村民的幸福感、獲得感又“提了一大截”。 以農村集體產權制度改革為基礎,以“三變”改革為路徑,越來越多的鄉(xiāng)村像掩龍村一樣,駛入了強村富民的“快車道”。 我市在農村集體產權制度改革中,共清理核實集體資產235億元,其中經營性資產22.5億元。通過改革,明確了村級“集體”這個主體,賦予農村集體經濟組織市場主體地位,全市完成農村集體經濟組織登記賦碼1890個,其中成立村級股份經濟合作聯合社1839個, 成立村級經濟合作社51個。 在此基礎上,“三變”改革深入推進,農村集體資源資產得到充分盤活利用,有力促進了農村集體資產增值、資金增效、農民增收。2021年,全市現金分紅的村集體4個,分紅金額117.53萬元;福利分紅的村集體28個,分紅金額394.34萬元。 “事實證明,我們成立村級社會化服務組織,這步路走對了!”瞄準快速增長的現代農業(yè)生產社會化服務需求,潁泉區(qū)寧老莊鎮(zhèn)申莊村股份經濟合作聯合社以入股合作經營方式成立農機專業(yè)合作社,專門服務糧食生產從耕、種到收、管的各環(huán)節(jié),年全程作業(yè)面積2萬畝以上,無人機單項植保作業(yè)達12萬多畝次。 去年,農機專業(yè)合作社經營收入390萬元,僅此一項就為村集體增收40余萬元。 改革的活力將持續(xù)迸發(fā)。記者了解到,今年,我市將進一步發(fā)揮農村集體經濟組織功能作用,鞏固提升農村集體產權制度改革成果。同時,加強農村“三變”改革配套制度建設,規(guī)范農村產權流轉交易市場,并深入推進扶持壯大村級集體經濟“百千萬”工程,推動新型農村集體經濟高質量發(fā)展,助推鄉(xiāng)村全面振興。 |
歡迎關注阜陽新聞網微信公眾號 : fynewsnet
全城最新資訊,盡在掌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