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這兒的農(nóng)家,都愿意種青茄,極少種紫茄。青茄呈橢圓形,弧線極美。紫茄紫郁郁的,細長,皮兒比青茄略厚。 茄子開花結果,得打杈。杈分公杈、母杈。魯迅有名言,刪夷枝葉的人,決定得不到花果。但公杈得摘去,否則枝杈縱橫,爭搶營養(yǎng),影響通風,不利于結茄子。 茄子的葉子大、糙、澀。鉆在茄棵里打杈,手臂給刮得癢辣辣的。 茄子喜水,夏天,太陽毒,得兩三天澆灌一次。太陽落下去了,天還很亮,用鐵皮桶一桶一桶地把水從水井里提出來,倒在溝畦里。流水順著溝畦流向茄棵,咕咕直響。菜地吃足了水,菜才旺。 茄子垂下來,挨著土的地方,容易起瘢。頭茬兒茄子,瘢痕多,但好吃。 新茄子下來,天已經(jīng)熱了。母親煎茄子,在案板上把茄子切成均勻的小片,放入攪拌好的面糊。豬油熗鍋,燒熱,煎。煎得微焦、微黃、油亮,鍋鏟鏟出,放入青竹蔑編成的笊簸里。這樣,一直煎夠一家六口人吃的。茄子煎好,還要熬。鍋里放上油、辣椒、大料,炸出味兒,再注入半鍋水,燒滾,把煎好的茄片倒入里面燒開,放入鮮嫩小青菜。最后,再放一些剛揪回的大茴香提提味兒,一鍋飯就算成了。 母親做飯,我燒鍋,一把把向灶膛里填麥草,廚房里悶熱。我抱怨,吃頓飯,太麻煩了。母親便訓斥,你是連吃都嫌費事! 現(xiàn)在想想,吃,也真是對生活熱愛的一種體現(xiàn)。古樂府里,遠方來信。山川阻隔,夢寐相憶的兩個人,信里浮言盡去,不作任何寒暄語,唯鄭重囑咐“加餐飯,長相憶”。最深切的關懷,反而是這樣現(xiàn)實,具體到吃飯穿衣。飯要吃飽,衣要穿暖。 青椒炒茄絲。青椒切細,茄子切絲,大火炒,不能炒老,也是一道家常菜。蒸茄子,茄子切成條,蒸,蒸爛,蒜泥一拌,即可食用。 《紅樓夢》里,賈府做功復雜的“茄鲞”,好吃倒是好吃,但講究到暴殄天物的程度,就太過分了。吃飯,最重要的是吃得安然。身心安然,如此才好。 小時候,父親騎大架自行車,帶我走親戚。是家遠親,離得遠,不常來往。天亮出發(fā),到了那兒,已近午時。午餐豐盛,吃的什么,都忘了。唯記得飯后,親戚家切了一盤生茄條,端上來。我家從沒吃過生茄子,我大為驚訝。父親出于禮貌,吃了一根。我堅決不吃。但很多年過去了,那盤生茄子濃郁青幽的味道,還留在我的記憶里。 入了秋,茄子繼續(xù)結。秋茄子皮厚,不好吃。青茄子長老,就會變白,進而變黃。秋陽下,黃燦燦的,又很靜。風吹過來,菜園一片沙沙響,但某個看不到的地方,還是顯得靜。老茄子留種,第二年繼續(xù)種。一年一年,仿佛日子多著呢。但慢慢的,人還是老了。 村子里,很多人,活著活著,就不見了。 |
歡迎關注阜陽新聞網(wǎng)微信公眾號 : fynewsnet
全城最新資訊,盡在掌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