阜陽的春天來得格外早。走在潁河岸邊,柳條已經(jīng)抽出嫩芽,像少女的發(fā)絲在風中輕舞。我踮起腳尖,想要觸碰那抹新綠。路過的年輕人投來了疑惑目光,或許在他們眼中,何必如此費力。但我深知,正是踮起腳尖這種剛剛好的努力,讓我觸碰到春天最柔軟而又最有力量的萌芽。 小時候,總是踮著腳尖去夠母親放在高處的糖果罐,總覺得高處的才是最甜的,吃到嘴里的時候越發(fā)值得回味。幼年時,一放學就會趴在老家門口的石磨上寫作業(yè),爺爺瞧見了總會說:“書要踮腳讀,才能出真味?!碑敃r不解其意,真的踮起小腳、噘噘嘴,以示不服。如今想來,爺爺?shù)亩?,是踮腳的姿態(tài),更是求知的心態(tài)。要讓讀書成為向上的追求,能高一點就高一點,能多讀一點就多讀一點,踮起腳努力去觸碰更多的知識,心態(tài)、過程與收獲往往是成正比的。 周末傍晚,喜歡去文峰公園散步,時常碰見園林匠人修剪花木。他們舉著長剪,微微踮腳,專注修整每一根枝條。若是貪圖方便,隨意彎腰剪去低處的枝椏,便破壞了整株樹的姿態(tài)。修剪花木如此,對待生活又該如何呢?自然也需用心經(jīng)營,不容敷衍。暮色中的游人,有的彎腰撿拾落葉,有的踮腳眺望遠方。彎腰者專注于腳下,卻錯過了天邊的晚霞;而踮腳者雖兩手空空,卻收獲了滿眼的壯麗。 今年春晚,一首《世界贈予我的》的吟唱,讓大家回味無窮。生活給予我們的,既有眼前彎腰可撿的利益,也有仰望星空的詩意;既有閑暇時光的愜意,也有踮起腳尖的努力。 去年在蘇州博物館參觀,看見文徵明的《拙政園圖》。畫中的文人雅士或倚欄遠眺,或臨水賦詩,個個身姿挺拔。他們追求的是精神的高度,而非物質(zhì)的低就。這讓我想起王維的詩句:“行到水窮處,坐看云起時。”人生在世,當以仰望的姿態(tài),追尋更高遠的精神境界。就像園中的青竹,寧可折斷也不彎腰;如同山間的清泉,寧愿干涸也不停滯。 夜幕降臨,站在陽臺上,踮起腳尖望向遠方的燈火。那些星星點點的光芒,仿佛在訴說著:生命的意義不在于撿拾多少,而在于能夠觸及多高。讓我們以挺拔的姿態(tài)面對生活,以仰望的心情感受美好,在踮起腳尖的過程中,遇見更好的自己。 |
歡迎關注阜陽新聞網(wǎng)微信公眾號 : fynewsnet
全城最新資訊,盡在掌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