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列夫·托爾斯泰曾說過,一個人若失去熱情,終將一事無成,而熱情的基點,正是責任。”9月27日,由中央網信辦、上海市委網信委、新華通訊社聯(lián)合主辦的2020中國網絡媒體論壇在上海開幕,人民日報社編委委員、海外版編輯部總編輯王慧敏以《沉下去 融進去 走出去》為題發(fā)表主題演講表示,“推動媒體融合,就是歷史賦予我們這代人的責任。唯有為時代聚人心、為社會存正氣、為人間弘美德、為民族展形象,才能不負人民,不負重托。” 王慧敏談到,從“鉛與火”“光與電”到“數與網”,媒體傳播方式幾經變革,主體多元分散、渠道多樣智能、傳播多徑迅捷的新格局已初步形成。這是一個“?!迸c“機”并存的時代:順勢而為,就能挺立于時代的潮頭;錯失良機,只能淪為業(yè)界的看客。 網絡媒體如何更好地承擔責任和使命?王慧敏強調: 首先,要保持“沉下去”的定力。 隨著互聯(lián)網的普及,閱讀越來越便捷,海量的信息撲面而來,有人形容“量大管飽”。不過,也有受眾認為,網上真正值得“咂摸”的東西并不是很多。究其原因: 一是追求“鬧點”而忘了“重點”。不少媒體為吸引受眾,恣意隨“鬧點”起舞。 不過,“鬧”過之后,又給受眾留下了什么?作為媒體人,無論什么時候都不能忘記,在“三貼近”的契合點上做文章,才是重點。 二是追求“流量”而忘了“質量”。在傳播分眾化和媒介細分化的今天,網絡媒體追求點擊量本無可厚非。但不能因此成為新聞快餐的“拼接手”和“標題黨”。失去了質量的新聞作品,不是易碎品又能是什么?! 三是追求“速度”而忘了“深度”。時效性固然重要,但片面追求速度,帶來的必然是“雨過地皮濕”。要寫出“內行不覺淺、外行不覺深”的新聞,唯有腳上沾滿泥土。 內容是王道——這是新聞行里顛撲不滅的真理。無論什么樣的傳播形式,離開了吸引受眾的傳播內容,都不可能有持久的生命力。為博取眼球而失真失向,筆頭必然失準失范,帶給受眾的只能是失信失望。要想贏得讀者,就必須在打造“信”字上下功夫,以精對新、以深對淺、以準對快、以穩(wěn)對變。實踐告訴我們,只要做到了“精”“深”“準”“穩(wěn)”,媒體的信譽自然會來。 第二,要提升“融進去”的功力。 互聯(lián)網發(fā)展至今,網絡空間,不獨是人們生產生活的空間,也是國家凝聚共識的空間。打造新型傳播平臺,擴大主流價值影響力版圖,是網絡媒體義不容辭的責任。如何發(fā)力? 一是用主流價值駕馭先進技術。如今,5G、大數據、云計算等技術不斷發(fā)展,移動互聯(lián)網已成為信息傳播的主渠道。在“算法時代”,不少平臺片面迎合受眾喜好,過于注重受眾想看什么,而不注重社會導向功能,久而久之,受眾身上的“正能量”就難免褪色、掉色。無論什么時候我們都應切記:傳媒的技術形態(tài)可以變,而引導人、教育人的職責不能變。 二是用更好的服務凝聚受眾。“人找信息”的時代已成過去,“信息找人”的時代已經到來。媒體功能已經不只是提供信息,而是成為一個集信息傳播、社交網絡、政務服務等功能于一體的“全服務平臺”。只有用服務“黏”住用戶,才能將主動權牢牢掌握在自己手中。在這一方面,人民日報做了一些探索:正是因為牢牢把握“服務受眾”這個理念,人民日報微博粉絲數突破1.2億,連續(xù)7年保持全行業(yè)第一;人民日報微信公號綜合影響力在所有微信公號中穩(wěn)居第一。 第三,要夯實“走出去”的實力。 中國已日益走近世界舞臺中央。全世界,都在聚焦中國。以網為媒,聯(lián)接中外,成為網絡媒體在新形勢下的一大任務。 眼下的中國,并不缺乏搭建國際化網絡平臺的技術和能力,但是,在真正講好中國故事方面,我們還有差距,“有理說不出、說了傳不開”的局面并沒有從根本上改變。深刻把握外宣規(guī)律,切實提升國際傳播競爭力,我們還有很長的路要走。 王慧敏表示,習近平總書記關于人民日報“擴大地域覆蓋面、人群覆蓋面、內容覆蓋面”的指示要求,無論過去、現(xiàn)在還是將來,都是我們努力的方向。 |
歡迎關注阜陽新聞網微信公眾號 : fynewsnet
全城最新資訊,盡在掌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