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評電影《守望》的現實性創(chuàng)作 潁上縣首部院線電影《守望》日前公映。該片劇情簡潔明了,人物關系、故事沖突、線索處理等都表現得條理清晰,不存在過高的懸念設置,沒有特別跌宕起伏的故事,也沒添加過多的藝術處理,突出的是故事的生活化和現實性,卻不乏斑駁而閃光的人性演繹。 故事發(fā)生地在淮河岸邊,現代著名作家戴厚英的祖籍地——安徽省潁上縣,一望無際的大平原地帶,俗稱皖北水鄉(xiāng)。丁嘉麗本人說話裹帶著的味兒很適合本色出演劇中的“奶奶”這一人物形象,這位老藝術家給我留下極為深刻的印象。 皖北地區(qū)的農民淳樸熱情,遠離大城市的喧囂,過著一種水鄉(xiāng)田園式的生活。中國的城市化進程也帶動了這個城鎮(zhèn)的發(fā)展。近年來,更多有志向有抱負的年輕人,包括感受到生活艱辛,想改變生存現狀的中年勞動力,開始往大城市遷徙發(fā)展??梢哉f,見慣了大城市的繁華,人們很少會留戀小城鎮(zhèn)的落寞。再說,利益功利也在驅動,人心也越發(fā)浮華,這讓更多從農村走出來的中青年,無論在光影交錯的大城市能不能看到一點希望和前途,都還是甘愿留在大城市闖一闖。哪怕在城鎮(zhèn)一體化道路上,他們世代居住的城鎮(zhèn)越來越生機蓬勃,他們仍舊猶豫著,在大城市和家鄉(xiāng)之間徘徊著,選擇不定。固有的舊的觀念讓大多數人認為,大城市或許更適合生存,起碼眼前好像是這樣。 于是,自然而然衍生出一個多年來公認卻始終難以解決的社會問題:留守兒童現象。電影的開頭,小女孩夏晨晨一臉淚水追趕著一輛車,電影中后半部分也多次出現這個情節(jié),她在追什么呢?那不是一輛車,而是追趕她所缺失的父愛母愛。父母對大城市的夢想追逐,留給孩子的卻是愛的黑洞,讓年紀幼小的夏晨晨變得孤僻、倔強、自我,在生活和學習中無所適從,沒有方向感。她考了零分還一副無所謂的態(tài)度,她酗酒,與奶奶爭吵,在日復一日中感受著茫然,在自己的痛苦和大人的期待撞擊形成的夾縫中掙扎。 電影大部分情節(jié)集中在奶奶和夏晨晨之間的故事上,故事給社會現實問題打了一個問號:對于一代人的教育問題,對于這樣一個愛的缺失的特殊群體,我們如何思考、定位?國家、社會和教育工作者,要如何應對? 夏晨晨開朗的性格有她做作的一面,那是她出于自我保護,對外部世界做出的一種無形抗爭。猶如村上春樹說的:以卵擊墻,我愿與墻共存亡。還是小女孩的夏晨晨不諳世事,但她真切地需要愛,來自父母的愛,這又有什么可厚非的呢? 著名藝術家沈遠說:藝術無法解決問題,只能提出問題?!妒赝愤@部影片最大的社會價值是為我們提出來一個“留守兒童現象”的公共討論話題,并且把這個話題上升到整個社會去關注的空間。 |
歡迎關注阜陽新聞網微信公眾號 : fynewsnet
全城最新資訊,盡在掌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