受疫情影響,一些村民無法返鄉(xiāng)村里午收服務隊助力約600畝小麥顆粒歸倉 截至6月2日上午,阜南縣蒙洼蓄洪區(qū)14萬畝小麥收割完畢,旱稻也隨之種下,村民們開始忙著噴灑農藥。 今年的午收有些特殊。一些在外務工的農民,因疫情防控無法返鄉(xiāng),而糧食安全是“國之大者”,保障糧食安全具有重要意義。 如何保證全市753.7萬畝小麥顆粒歸倉?記者在蒙洼蓄洪區(qū)采訪多日,試圖以淮河岸邊一個村子的午收之“一斑”,窺探阜陽這個農業(yè)大市之“全豹”。 蒙洼人對糧食的特殊情感 千里淮河,一路向東奔流,行至阜南縣曹集鎮(zhèn)時連續(xù)拐了六個彎。程郢村就在其中的一個河灣里,村里的土地距離淮河最近的地方只有一公里左右。 5月25日,村民苗振英望著滾滾麥浪,陶醉在一望無際的金黃里。“今年風調雨順,小麥籽粒飽滿,是個豐收年?!泵缯裼澫律碜樱鞠乱恢犒溗?,在手中揉搓起來,麥殼逐漸與麥粒分離,然后麥殼從她的手指縫隙中漏了出來,被風吹走,只有麥粒留在手心里。 “一、二、三、四……三十八、三十九?!泵缯裼?shù)了數(shù)手中的麥粒,然后將其送到嘴里咀嚼了幾下,咽到肚子里。 “蒙洼蓄洪區(qū)的人不愿意浪費一粒糧食。”關于糧食,今年60歲的苗振英有著特殊的記憶。 千百年來淮河一次次泛濫,越過河堤涌向田地,蓄洪區(qū)里的土地因泥沙的反復淤積,并不利于莊稼的生長。苗振英記得,小時候這里長滿荒草,成年人走進去都看不見頭頂,成了村民放牧的“跑馬場”,遍地牛羊、騾馬。 “人口多、耕地少、產量低?!焙荛L的時期里,苗振英和家人吃不飽肚子。每年到了汛期,還要看老天爺?shù)摹澳樕?,就連睡覺時都要警惕淮河水位的變化,以防澇災的發(fā)生。 獨特的地理環(huán)境,造就了蒙洼人對糧食和土地特有的感情。淮河治理過程中,尤其是家庭聯(lián)產承包責任制實行后,村民們伐荒草、開田地,努力增加實際的耕種面積和糧食產量。家中的糧倉越堆越高,手頭也越來越寬裕。 上世紀八九十年代,打工潮興起,并以雷霆之勢席卷全國,個別地區(qū)甚至出現(xiàn)了“全家齊動員,打工掙大錢”,以及土地拋荒的現(xiàn)象。然而,彼時的程郢村,村民家中總有那么一到幾個人留守,寒來暑往,四時耕作。 如今,苗振英家的情況依然如此,丈夫和孩子外出打工掙錢,她則留在家中種地。苗振英告訴記者,這樣做的原因很簡單:“土地是農民的根,耕地上產出的是全家人的口糧。家中有糧,遇事不慌。” 疫情防控下的午收難題 遇事不慌的苗振英,今年午收卻有些慌了。五月下旬,眼看著自家的六七畝小麥漸漸成熟,麥穗一天一個樣。分別在上海、寧波打工的丈夫和兒子,卻因為疫情防控的需要,無法返鄉(xiāng)收割小麥。 苗振英的身體不太好,應付日常的田間管理還無所謂,但蒙洼地區(qū)易澇成災,人們“早收早種”,午收的時間緊、工作量大,她撐不下來。 苗振英著急上火的時候,丈夫和兒子也在發(fā)愁。與苗振英視頻通話時,丈夫的眼睛都紅了。 “疫情防控的大背景下,很多在外打工的農民都因為務工地的防控需要,不能回家參加午收,而且人員的大規(guī)模流動對我們本地的疫情防控也不利?!背疼妩h總支委員程國鋒對記者說。 為此,程郢村對全村1000多戶人家進行了走訪摸排,逐戶登記每戶人家的小麥種植面積、務工人員所在地,以及是否回鄉(xiāng)參加午收等信息。發(fā)現(xiàn)有80多戶村民因疫情防控需要,午收期間缺乏勞動力,需要幫扶收割的小麥約600畝。 程郢村迅速發(fā)動黨員、干部和志愿者,成立了午收服務隊。程國鋒擔任午收服務隊的隊長,點對點與這80多戶村民對接,根據(jù)他們小麥的成熟情況,合理調度農機,為農戶指定幫扶人員,制訂收割時間表。 齊心協(xié)力下的顆粒歸倉 苗振英就是程國鋒的幫扶對象之一。 5月27日傍晚,曹集鎮(zhèn)的天氣有些陰沉,時不時灑落豆大的雨滴。 “麥子熟得差不多了,不能再等了!”程國鋒拿出手機,聯(lián)系了農機手,決定連夜收割。 晚上6時30分,聯(lián)合收割機開進苗振英家的麥田里,多個探照燈隨之亮起,苗振英家的午收開始了。晚上10點多鐘,苗振英家的麥子收割完畢,麥子隨后被送到村里的小廣場上。 5月28日上午9時左右,曹集鎮(zhèn)再次下起小雨。正在田里指揮收割機的程國鋒想起苗振英晾曬的小麥,連忙召集5名隊員向小廣場跑去。木掀、掃把齊上陣,苗振英家的小麥被堆放起來,蓋上了防水布。 看到大伙累得滿頭大汗,苗振英眼眶有些紅。她給遠在上海的丈夫打電話說:“你在外面放心吧,家里的麥子收完啦,真得感謝村里的服務隊!” 6月2日下午,經(jīng)過幾個日頭的“毒曬”,苗振英家的麥子徹底干了,用木掀一推“刷刷響”,用牙齒一咬“嘎嘣脆”。 苗振英的心不慌了。她抽出幾口袋小麥稱了一下,估算的總產量達2500多公斤。她準備先運回家中儲存起來,“等等再賣出去。” 秋的希望生根發(fā)芽 豐收的喜悅洋溢在這個緊靠淮河的村子里,也爬上跨區(qū)作業(yè)的農機手臉上。 58歲的胡士凊和56歲的謝成平是一對夫妻,家住江蘇省沭陽縣。 5月19日,他們的收割機與另外四臺收割機一起進入阜陽市境內。僅在蒙洼蓄洪區(qū),胡士凊就收割了500多畝小麥,“40-60元一畝?!?/div> “這里的麥子長得好,收成不錯,人也熱情、善良?!焙績醯氖崭顧C剛到曹集鎮(zhèn),鎮(zhèn)政府的服務隊就主動聯(lián)系了他,為其開辟綠色通道進行核酸檢測,免費向其推送作業(yè)信息、天氣信息等,同時將柴油和維修服務送到田間地頭。 “服務好農機手就是服務好農民,助力蒙洼蓄洪區(qū)搶收,維護糧食安全?!背虈h掰起手指頭,給記者算了一筆賬:今年程郢村共種植小麥2500畝,從目前的情況來看,平均畝產達400公斤,總產量達一百萬公斤。按照當?shù)卮迕竦牧晳T,其中約一半留下自用,另外的出售。 “想到這些,我感覺這些天所有的辛苦都是值得的。”5月31日晚上幫農戶搶收時,程國鋒摔了一跤,左腿膝蓋處的傷疤近10厘米長。6月1日下午接受記者采訪時,傷疤剛剛結痂。他到村衛(wèi)生室處理傷口時,73歲的村民程澤云已經(jīng)在自家10多畝耕地里轉了一圈。這些地里的小麥收割后,打捆機、旋耕機、播種機立即跟上,旱稻隨之播下,秋的希望正在泥土里生根發(fā)芽。 |
歡迎關注阜陽新聞網(wǎng)微信公眾號 : fynewsnet
全城最新資訊,盡在掌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