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夏時節(jié),老三最主要的農活就是打豬草。說是初夏,其實還算暮春。伴著小麥的拔節(jié),野草也瘋長起來。那時還沒有除草劑,老三下午放了學,趴在院子里的長板凳上,寫完一張紙的家庭作業(yè),就挎?zhèn)€竹子編的馬籃子,到自家麥地里薅草?;@子裝滿了,老三就回家把草倒進豬圈里喂豬。 初夏雨多,一下雨,村里村外的道路泥濘得很,上學、玩耍都變得困難起來。鄉(xiāng)里的孩子和大人基本一樣,一年只有兩雙鞋穿,冬天一雙布棉鞋,其他時間一雙布單鞋。男孩子的單鞋就是一腳蹬的平口鞋,大多都穿開了嘴兒,大拇趾調皮地探個頭出來。老三的腳趾頭沒出來過,因為老三有個很講究的媽媽,也因為老三的家境在村里比其他人家好些,他有個在外地工作的爸爸,是吃商品糧的。否則,每逢下雨的時候,老三就會和小伙伴兒一樣,沒有膠鞋穿,出門就穿泥屐子。 “黃鸝兒來,拔蒜薹;黃鸝兒走,出紅薯?!毕氖諘r節(jié),老三幫助媽媽下地干些拾麥穗類的輕巧農活,一天下來也感覺不到累,總想著快些長大,能幫大人干些重活。 隨著雨水增多,村里的樹更加茂盛,整個村子掩映在各種原始的樹里面,知了也開始隱藏在樹枝樹葉間聒噪起來。老三的圈子里捕蟬用兩種方法,一是粘,二是套。粘知了用的是蜘蛛網,用一節(jié)細細的麻桿,找大的蜘蛛網裹在桿梢,裹成黏黏的一團,再把麻桿綁在一根長長的竹竿上就行了。和粘知了相比,套知了的技術含量就高了去了。首先要找一根長馬尾,然后要有一根長長的、桿梢比較細的竹竿,好在桿梢打結。 工具備齊,在竹竿梢把馬尾打好活結,開始找知了,循聲而去是最基本的要領。知了一般都趴在比較高的樹枝上,竹竿能夠著的,就直接站在地上套了,碰見大樹,就要上樹了。一個人先上去,站在或趴在樹杈上,接過下面伙伴兒遞上來的竹竿,開始施展技藝。套知了是個精細活兒,心要靜,眼要尖,手要穩(wěn)。竹竿從知了的后下方慢慢探上去,千萬不能驚動它,讓馬尾結緩緩垂落在知了的頭前,輕輕撩撥它,它的兩只前爪不停地扒拉馬尾,待兩只前爪都進了馬尾結里,只需往下帶一下,知了便要飛起來,而馬尾結也正好套住了知了的脖子。 上樹逮知了,下河摸小魚,是老三們夏天最大的樂趣。那時鄉(xiāng)里溝溝汊汊里都是水,水清冽,有水就有魚。特別是雨后,大人小孩都去逮魚,用撒網撒的,用扳網扳的,用魚叉叉的,老三們則光著腚到小河里摸。 夜幕降臨后,瘋玩了一天的孩子們,在大人的帶領下,頂著葦席,拎著被單子,到村口成片地睡覺。那時的空氣很干凈,蚊子也很少,睡在屋里熱,露天睡覺很舒服。找一塊平整的地,鋪上葦席,小伙伴們嬉鬧一會兒,困意便涌了上來。在大人們的聊天聲中,小孩子酣然睡去,大人們幫自己的孩子蓋上被單。 斗轉星移,天空愈發(fā)澄清,星星也愈發(fā)亮了,在外邊睡覺漸漸涼了起來,晚上也就沒人出來睡覺了,初秋到了。 |
歡迎關注阜陽新聞網微信公眾號 : fynewsnet
全城最新資訊,盡在掌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