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kbd id="9kdmb"></kbd>

            搜索
            阜陽新聞網(wǎng) 首頁 專題 2024年專題 文化中國行 查看內(nèi)容

            【文化中國行】界首扁擔戲:小挑子里“藏”著生旦凈末丑

            2024-9-2 10:19| 編輯: 劉黎 | 查看: 1941| 評論: 0|原作者: 全媒體記者 任剛/文 全媒體記者 王軍俠 通訊員 閆征/攝|來自: 阜陽日報

              近日,在界首市蘆村鎮(zhèn)小徐村小朱莊,省級非遺項目——界首扁擔戲代表性傳承人朱允德豎起扁擔,展開布帷,支起一個窄小的帳篷,鉆入其中?!斑?、哐”幾聲銅鑼響后,扁擔戲開演了……
              
              “一條扁擔細又長,小徐藝人唱戲忙,南演孫猴摘鮮桃,北演八戒迷女郎,東村鑼鼓雨點急,黑臉包拯坐大堂……”這是流傳于界首民間的一段關于扁擔戲的順口溜,形象地概括了界首扁擔戲的藝術特色。
              
              界首扁擔戲藝人大多聚居在蘆村鎮(zhèn)小徐村一帶。扁擔戲表演方式獨特,是我國稀有的單人木偶戲,被譽為世界三大木偶劇種之一、布袋木偶戲的活化石,2008年被列入省級非遺項目名錄。
              

              朱允德向群眾介紹界首扁擔戲歷史
              
              扁擔戲在鄉(xiāng)村開演
              
              傍晚,界首市蘆村鎮(zhèn)小徐村小朱莊,隨著日頭漸漸西斜,空氣中稍稍有了一絲涼意。村口一片空地上,提前得知演出消息的村民三五成群陸續(xù)趕來,或站或坐,等著看朱允德表演的界首扁擔戲。
              
              不一會兒,73歲的朱允德用扁擔挑著道具箱等來到這里。他將道具箱放下后,豎起扁擔,展開布帷,幾分鐘就支起一個不到一平方米的小帳篷。隨后,朱允德鉆入其中。“哐、哐”幾聲銅鑼響后,傳統(tǒng)扁擔戲《王小二賣豆腐》開演了。
              
              戲臺上,人偶身著彩衣、臉涂油彩,唱念做打等活靈活現(xiàn),觀眾們?nèi)褙炞?,不時響起歡快的笑聲……
              
              由于天氣炎熱,一場戲結束,朱允德鉆出小帳篷,已是滿頭大汗。
              
              “大家看著精彩,我可一點都不得閑。”朱允德一邊將各種道具整理收進木箱里一邊對記者說,扁擔戲的所有角色都由他一個人操作表演,不時還要吹篾哨、敲鑼,同時注意扁擔的穩(wěn)定。
              
              收拾完畢后,老人用扁擔挑起道具箱,順著村路向家走去……
              
              鄉(xiāng)村土戲的百年變遷
              
              界首扁擔戲俗稱“小挑子”,又名“猴頭人子”“一臺戲”“獨腿戲”。在界首,扁擔戲主要流行在蘆村鎮(zhèn),藝人大多聚居在小徐村周邊。
              
              說起界首扁擔戲的由來,還有一個感人的故事。清代,小朱莊是一個偏遠村子,交通不便,群眾生活窮困。為了生計,不少村民學會了耍猴、說唱等技藝。同治年間一個冬天,天降大雪,一位名叫葛三的闞疃(今屬利辛縣)民間藝人路過這里,不幸染上風寒。小朱莊藝人朱惠賢看到葛三年齡大了,就讓其住到自己家中。由于朱惠賢精心照料,葛三很快得以康復。為表示感謝,葛三將(早期的)扁擔戲技藝傳授給了朱惠賢。朱惠賢是一個聰明之人,他通過不斷摸索和創(chuàng)新,將扁擔戲發(fā)揚光大,并形成了自身特色,代表性劇目有《西游記》《王小二上山打柴》等。
              
              “朱惠賢為人善良,無償把扁擔戲教給了周邊的鄉(xiāng)親。當時,小朱莊家家都有人會‘玩’扁擔戲,平時趕集時賣藝掙點零花錢。災荒年月,村里人便三三兩兩外出,憑借扁擔戲的絕活養(yǎng)家糊口?!敝煸实抡f,當時,界首扁擔戲藝人常年四處演出,扁擔戲逐漸流傳到其他地區(qū)。
              
              新中國成立后,扁擔戲傳承人朱學倫、朱允德博采眾長,自制道具,創(chuàng)新劇目,使扁擔戲得到長足發(fā)展,顯現(xiàn)出勃勃生機。
              
              如今,界首扁擔戲已傳承100多年。
              
              “我從7歲就開始學習扁擔戲,20多歲時就用扁擔挑著挑子去山東、河北等地演出?!敝煸实赂嬖V記者,上世紀80年代,是扁擔戲最輝煌的時期。那時,一個普通農(nóng)民一天的收入只有一元多錢,而他在集上演出一場就有五六元收入,最多時一天演過11場。一個月下來,他有好幾百元的收入。
              
              1989年,朱允德應邀參加界首市慶祝新中國成立40周年大型文藝匯演。演出過程中,臺下掌聲如潮。朱允德說,演出結束后,七八個年輕人迫不及待登上臺,掀開演出的小帳篷,非要看看這么小的帳篷里到底藏了幾個人,怎么就能演出這么精彩的節(jié)目。
              

              朱允德表演扁擔戲
              
              以小見大詼諧幽默
              
              打開朱允德的工具箱,一件件伴隨他多年的道具展現(xiàn)在記者眼前,人偶、支架、銅篾哨、鑼等,可謂琳瑯滿目。褪色的人偶、包漿油光的支架……無聲訴說著扁擔戲這門鄉(xiāng)間藝術的滄桑歷史。
              
              一個較大的人偶,吸引了記者注意。
              
              “它可是我的前輩,年齡比我大了不知道多少歲吶?!敝煸实赂嬖V記者,這個人偶是他爺爺傳下來的,也說不清楚是哪一輩人制作的。新中國成立前,先輩們挑著道具箱,北上南下表演扁擔戲,給觀眾帶去歡樂的同時,獲得一些收入,以解決全家人的溫飽問題?!斑@個道具,也見證了先輩的艱辛生活啊?!?/div>
              
              界首市文化館館長王海濤介紹,扁擔戲的道具看起來簡單,就一副小挑子,重不過幾十斤,一根扁擔一挑就走。其實,挑子里頗為復雜,包羅萬象,猶如一個大世界。小戲箱中有3個小抽屜,內(nèi)裝30多個、高約6厘米、角色各異的小布人,生旦凈末丑,可謂行當俱全。
              
              扁擔戲的人偶,多以柳木或桐木為材料制作。木頭內(nèi)部挖空,外部按照人物要求雕刻出頭像,再用桐油上漆,用多種顏料彩繪,最后剪出一些布料套在人偶身上,作為戲服。
              
              扁擔戲的表演特色是,以小見大,詼諧幽默。一根扁擔撐起布帷,扁擔一端扎于戲箱上,表演者在里面表演各種角色。布帷正面上方開一條長寬約50厘米的口,作為舞臺。臺口有一小塊后幕,左右各開一個小口,掛上布簾,作為上場門和下場門,人物從中進進出出。人偶套于左手或右手拇指、食指或中指,人物多時,可滿指全套。根據(jù)劇情需要,右手小指隨時擊打掛在扁擔上的鑼、鈸等。同時,口中含一銅篾哨,用于模擬劇中人物的唱腔說白。
              
              免費向來訪者傳授技藝
              
              上世紀90年代,隨著市場經(jīng)濟發(fā)展和時代變化,各種文化娛樂方式層出不窮,界首扁擔戲也受到?jīng)_擊,從藝人員減少。
              
              但是,這么多年來,朱允德卻一直堅守著。他不光保留著齊全的演出道具,還經(jīng)常義務在村頭為大伙表演。
              
              2008年,界首扁擔戲被列入省級非遺項目名錄。2010年,朱允德被列為省級非遺代表性傳承人。這為扁擔戲的恢復、發(fā)展帶來了新契機。此后,朱允德頻繁登上本地及省內(nèi)外各種大小舞臺。
              
              朱允德說,扁擔戲伴隨了他一輩子。只要身體允許,他就會一直堅持演下去。
              
              前幾年,省內(nèi)外不少人慕名前來學習扁擔戲,朱允德從不藏私,免費向來訪者傳授技藝,還收了徒弟。其中,2016年拜師的徒弟薄小路已嶄露頭角。
              
              近年來,薄小路積極參加“非遺進校園”活動,在界首市泉陽中心校擔任扁擔戲學習興趣小組指導,向孩子們教授扁擔戲表演技藝,還教女兒學習扁擔戲。2018年,他獲得界首市群眾文化宣傳先進個人稱號。2021年,他被列為阜陽市非遺代表性傳承人。為了更好傳承、弘揚界首扁擔戲藝術,他還積極利用“抖音”等網(wǎng)絡平臺,傳播界首扁擔戲藝術。他制作的界首扁擔戲曲目《廉潔三字經(jīng)》,在“學習強國”平臺上展播。
              
              “界首扁擔戲植根于民間、發(fā)展于民間,融合了當?shù)仉s技藝術和戲曲藝術。”王海濤介紹,表演者多變的聲腔、協(xié)調的動作、高超的技藝,深受專家好評和群眾喜愛。界首扁擔戲藝人通過傳授技藝給年輕一代,讓這一非遺項目更好得到傳承和發(fā)展。同時,相關部門加強對界首扁擔戲的保護與支持,通過舉辦演出、培訓等活動,讓更多人了解和喜愛這一獨特的藝術形式,為人們帶去更多歡樂和藝術享受。
              
              界首扁擔戲代表性傳承人
              
              朱允德(省級非遺傳承人)
              


              1951年9月出生,7歲開始學唱扁擔戲。多年來,除走南闖北為群眾演出外,還先后參加安徽省藝術節(jié)、安徽省首屆民俗文化藝術節(jié)等活動上百場次。在對表演技藝進行改進和創(chuàng)新的同時,還利用閑暇時間進行曲目創(chuàng)作,主要有《香蓮告狀》《馬囫圇換親》《捉特務》《小兩口離婚》等。
              
              薄小路(阜陽市非遺傳承人)
              


              界首市泉陽鎮(zhèn)人,1988年9月出生。2016年,拜朱允德為師學習扁擔戲。2019年8月,參加文化和旅游部舉辦的“文化動車——絲路情 全國行”活動。2020年,其編排的扁擔戲《王小戰(zhàn)疫情》在安徽省文化館文化云平臺播出。

            歡迎關注阜陽新聞網(wǎng)微信公眾號 : fynewsnet

            全城最新資訊,盡在掌握

            返回頂部
            亚洲最大福利视频网站。,久久精品国产亚洲七七,无码中文字幕在线专区,亚洲综合在线香蕉 91 传媒国产午夜福利一区 亚洲无码久久久久亚洲精品
                1. <kbd id="9kdmb"></kb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