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阜陽市博物館通史三廳的展品中,有一件漢代綠釉陶溷廁,為國家二級文物。它是研究漢代社會生活、建筑風格、喪葬習俗、環(huán)保意識的珍貴實物資料,具有重要的歷史和文化價值。 阜陽市博物館珍藏的綠釉陶溷廁 展現(xiàn)古代先民智慧和制作技藝 陶溷廁也被稱作陶豬圈廁所,是古代建筑明器的一種,多出現(xiàn)在漢代地主的墓葬中。漢墓的隨葬品種類豐富,包括生活實用器、兵器、車馬器等。倉、灶、井、廁等明器都是漢墓中具有鮮明特色的器物。漢代對牲畜的圈舍各有其專名,如馬圈稱廄、牛圈稱牢、羊圈稱庠、豬圈叫溷。溷廁是一種豬圈和廁所相結合的建筑形式。 市博物館珍藏的這件陶溷廁通高35.5厘米、長29.5厘米、寬24厘米,附帶的陶豬長9厘米、寬3厘米、高6厘米。這件文物主要由上部陶廁和下部長方形豬圈兩部分構成。陶廁由中間一個主室和左右兩個側室構成,主室高大,三室有隔墻互不相通,每室前置長方形門,后置圓形通氣孔。主室為四阿式廡殿頂,頂部起脊高大,有瓦壟,室外前墻壁飾長排方框形圖案,室內底部前置橫板,后與豬圈相通。兩側室頂部均為廡殿式檐,前壁門上部兩側飾長方形印花框,底部有孔與陶廁相通。下部豬圈左右兩側置方形槽,中部設置如廁的臺階式斜坡通道。豬圈左右兩槽后部互相連通,右槽圈內置一只陶豬。整件文物外壁施綠釉,內壁不施釉。這件陶溷廁設計科學合理、風格古樸典雅,展現(xiàn)了古代先民的智慧和高超制作技藝,也為我們了解漢代陶藝制作工藝提供了珍貴實物證據。 對于漢代陶溷廁,有學者將其分為4種類型:第一種類型是極簡陋的臺形單一廁所,多出現(xiàn)在秦代和西漢早期,后逐漸發(fā)展成較為復雜的溷與廁相結合的陶溷廁。第二種類型是單廁與豬圈結合,為圓形、橢圓形或方形圍墻構成的豬圈,圈內附有陶食槽和陶豬,廁所架筑于正圈之上,廁所屋頂有兩面坡或四角攢尖等形式,廁門外多有便于人上下的斜坡道,廁內地板開有長方形便坑,下通豬圈,糞便由此落入圈底。第三種類型是雙廁與豬圈結合,主要特點是在長方形豬圈上方的兩側或對角分建兩座廁所。中間為豬圈,圈后墻上搭檐棚為豬舍,前墻正中開一供豬出入的通道,圈兩側對稱起造兩座形制完全相同的高臺廁所,門前有臺階,廁內便坑下通豬圈。還有的陶廁將廁所建在豬圈對角的平臺上,便坑皆通豬圈。第四種類型是廁與居室、豬圈結合。漢代,同居室結合的廁所已經成為民居的有機組成部分,生活起居非常便利。當時的許多廁所結構合理、設施齊全,內設尿槽、腳踏、臺階、扶手,屋頂辟有天窗,地面鋪設花紋地磚。 反映漢代家居生活實景 秦漢時期“靈魂不滅”的思想廣為流傳,漢代的喪葬也一直有“事死如事生,事亡如事存”的習俗,因此,陪葬明器很大程度上反映了漢代的家居生活實景,諸如倉和囷用來存放糧食,灶、盤、碗是飲食必需品,井用于農業(yè)灌溉和生活取水,溷與廁相結合的溷廁滿足多種需要。 陶溷廁反映了當時的社會經濟生活。兩漢時期統(tǒng)治者奉行“無為而治”政策,促進了農業(yè)發(fā)展,畜牧業(yè)、手工業(yè)也隨之迅速發(fā)展起來。墓葬中出土的陶溷廁是兩漢時期典型的隨葬品,一方面,說明漢代家豬圈養(yǎng)已成為常態(tài),人們對肉食的攝取程度提高,物質生活水平得到顯著提升;另一方面,豬圈與廁所相結合組成一套完整的溷廁,體現(xiàn)了社會文明進步。 陶溷廁也真實反映了當時農耕社會自給自足的生活方式。溷廁上層為廁所,人的排泄物可以變成下層豬圈里小豬的飼料,人糞就不需要另外處理,同時節(jié)約了養(yǎng)豬成本。此外,主人還可將雜草、稻草或麥稈鋪在豬圈里,與豬糞混合,在豬的不斷踩踏下,很快就能漚成用于田地菜地的優(yōu)質肥料。這與如今的農業(yè)循環(huán)經濟有某種程度的相似之處。 總而言之,溷廁上廁下圈的結構特點,使其具備了多重功能,除可以解決主人生理需求外,還具有節(jié)約資源、凈化環(huán)境等特點,表明漢代先民已具有一定的衛(wèi)生健康理念和環(huán)境保護意識。 |
歡迎關注阜陽新聞網微信公眾號 : fynewsnet
全城最新資訊,盡在掌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