結(jié)婚成家第一年,正月十五,婆家上下一如平常,我提醒說,要吃“布袋”了。嘴上跟他們說不明白,我就親自做一大鍋的“布袋”,讓公婆和一群小叔子小姑子,第一次嘗到了“布袋”。 晚上,我對愛人普及了一下正月十五吃“布袋”的習(xí)俗。新春乍到,新年伊始,勤勞的人們在正月十五這天,要包上圓滾滾的長“布袋”,祈福今年大豐收。 為什么叫“布袋”呢?布袋是北方農(nóng)村在收獲季節(jié)納糧歸倉的用品,用厚實的農(nóng)家老粗布縫制,一米多長,裝滿糧食就成了長條的圓柱形。收完糧食,老鄉(xiāng)們強壯的肩膀上躺著長布袋,沉甸甸、飽騰騰的,從地里運回家去,讓人相信全家人一年里衣食無憂。但絕不是年年都能豐收,欠收的年景,老鄉(xiāng)們就用樂呵的希望裝滿布袋。在元宵節(jié)這天,家家戶戶包“布袋”。蒸熟起鍋的時候,人手一個,人們雙手托著“布袋”,依次來到糧穴,將手中的“布袋”朝著糧穴抖上幾抖,寓意五谷豐登、糧食滿倉。 這就是“布袋”的來由。爸爸說,他們小時候的“布袋”,真的有一米多長,搟好巨大的面皮,把各種蔬菜和粉絲拌成餡攤上去,卷起來,就是大“布袋”。包好的“布袋”盤臥在火灶上,像條長龍。鄉(xiāng)下蒸“布袋”的大鐵鍋可以容下一個壯漢坐臥。只見灶下的劈柴紅紅火火,爆著火星子;不多時,灶屋里熱氣騰騰,人在半云半霧之間忙活。最后一聲吆喝,把大鍋拍子一掀,濃濃的蒸氣竄騰起來,白霧在主婦的周圍騰騰挪挪,眾人紛紛探手從白霧里摸出一截“布袋”,忙不迭地跑去糧穴那里了。吃“布袋”當(dāng)然是在晚上,正月十五的晚上?!耙荒曛嬙谟诖骸?,過了十五就出了年兒啦!一家人靠在門墩上,坐在石磨上,就著新鮮的熱氣,暢談一年的耕作。 據(jù)說,我們這里的農(nóng)村一直如此。我因此對過去有了一種誤解,覺得以前的生活怎么那么好。爸爸卻說,哪里啊!越是一無所有的時光,越要充滿樂呵的希望。 愛人問我,那你包的“布袋”咋那么???我學(xué)著爸爸的樣子說:哪怕希望不大,這“布袋”也要扛;扛多了,不也一樣。 有一年元宵節(jié)的“布袋”,我永遠記得。那一年大年初十,爸爸去世了。元宵節(jié),我恍恍惚惚對我媽說:過節(jié)了,晚上我來包“布袋”。然而,“布袋”吃到嘴里,大家發(fā)現(xiàn)沒放鹽!我悵然極了!像那撕下了所有春聯(lián)的院落和空下來的房間,這沒放鹽的“布袋”,散落一桌子的寂寥。 我站起來說,等著,我調(diào)一份料汁。咸香油亮的料汁讓“布袋”恢復(fù)了生機。我心里替爸爸說,無味的生活,調(diào)一調(diào),便有味了。盡管那晚的“布袋”沒放鹽,但那晚的“布袋”又最讓人回味。我女兒打小從我這里知道了“布袋”的來歷,吃了二十幾年,現(xiàn)在也學(xué)會做“布袋”了。因為學(xué)得半懂不懂,反倒能做出新花樣。她做“布袋”的時候,心里又在念叨點什么呢? “布袋”不放鹽的故事就那么一次。打那以后,我再也不會忘記放鹽了。這些年,我年年包“布袋”。一到吃“布袋”的日子,就會想起爸爸。 |
歡迎關(guān)注阜陽新聞網(wǎng)微信公眾號 : fynewsnet
全城最新資訊,盡在掌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