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我市小說家徐全慶的小小說作品《茶香》入選中國小說學會2024年度中國好小說,為長期疏于對老人陪伴的都市人再次敲醒心靈的警鐘。 徐全慶從事小小說創(chuàng)作20多年,佳作頻出,有作品入選中考語文試卷和百余種選本,數(shù)十次在全國各級文學大賽中獲獎。他的早期作品給我的印象是構思巧妙、關注當下,人物鮮活、主題深刻。其中年之后的作品(如《茶香》《母親走失》《濃煙》等)更趨成熟穩(wěn)健,尤其在反映人性方面做了很好開掘,為當下小小說創(chuàng)作提供了范例。 小小說《茶香》寫的是一個“雙向奔赴”的故事。空巢老人郝大爺每周購買一個小掛件,“我”每次給他送快遞時,他都會給“我”泡一杯茶,我們一起聊幾句天。郝大爺去世后,“我”才知道,那些小掛件他全都沒有拆封。而“我”拒絕了郝大爺?shù)膬鹤咏o“我”安排的工作,繼續(xù)送快遞,并且時常去敲郝大爺家的門,因為覺得那兒曾經(jīng)是“我”的家。 徐全慶另一篇小小說《母親走失》的字里行間彌漫著深深的愧疚之情。作品以母親走失這一事件為切入點,揭示了一個普遍的社會現(xiàn)象——人們往往容易忽略身邊最親近的人。整篇讀下來,細節(jié)描寫拿捏到位。文中對于尋找母親過程的細節(jié)描寫十分出色。比如對母親穿著的回憶,從不確定棉襖的顏色,到模糊記得褲子是黑色的,這些細節(jié)真實反映了生活中人們對親人習以為常的忽視。還有尋找母親照片的過程,從翻找身份證,到打開手機查找母親照片,以及查看朋友圈。每一個環(huán)節(jié)都細致入微,增強了故事的真實感和可讀性。 徐全慶的多篇小小說都給人很好的啟示,較好揭示了人性的復雜多變,反映了當下的人們某種精神和品質的缺失。 筆者以為,徐全慶的小小說主要具有以下特色: 首先,小小說直面當下,不回避現(xiàn)實,積極探尋當下個體的生活氣息和生存狀態(tài)。 《茶香》以第一人稱“我”作為主角參與當下的生活。作者擷取一個熱氣騰騰的生活場景,一個快馬加鞭送快遞的生活截面,讀后,讓讀者覺得自己就是小說中人物的鄰居和友人。為他的歡喜而歡喜,為他的心痛而心痛。他的小小說常常聚焦當下熱辣滾燙的現(xiàn)實,不沉湎于陳舊毫無新意的敘述。這需要深刻的感知力和敏銳的洞察力。 其次,小小說生動塑造了當下小人物的鮮明形象,令人可親可近可感,容易讓讀者產(chǎn)生共鳴。 快遞員、外賣騎手、網(wǎng)約車司機等都是當下出現(xiàn)的新就業(yè)形態(tài)。他們是外賣員或司機,也是父親、母親和兒子、女兒。他們有自己的喜怒哀樂,有自己的朋友圈,有自己的小故事。徐全慶善于挖掘這些人身上的點點滴滴,善于將“小”擴“大”,小到能聽見他們跑向電梯送餐急促的腳步聲,聽見他們內心的獨白和對話,看見他們心靈與世界碰撞產(chǎn)生的細小想法,“大”到能撼動人的心靈,字里行間透出濃郁的生活氣息。 第三,小小說構思巧妙,讓人物在作品中“活”起來,走進讀者內心。 作為快遞員的“我”,為坐在輪椅上行動有些怪異的老人送單,從不解而心生厭煩到解開隱秘窺見老人的內心,作者通過人物的感情變化和內心波動巧妙地推動故事情節(jié)發(fā)展,讓人物的每一步行動都像“提”著讀者的心在走,最后才揭開懸念。 一波三折的情節(jié)推動劇情不斷反轉升級,讓小說一步步進入高潮。當獨居老人的隱秘被打開,我們看見了一顆善良的心,一顆因孤寂而將對兒子的愛轉移到快遞員身上的心。那股升騰的裊裊茶香并不只是茶香,而是冒著熱氣的熾烈的拳拳父愛,包含了一顆閃著生命之光的心。 記得莎士比亞說過:文學是一面鏡子,反映了社會的真實與虛幻。我喜歡的小說家卡夫卡也曾這樣描述他對文學的看法:文學提供了對人類情感、理性和創(chuàng)造力的深入理解。 文學藝術作品有時看是一道窄門,有時看卻是一望無際的金色大平原。它總是一次次給我們提供具有普遍情感的深度思考,并不時校正人們靈魂和心靈出現(xiàn)的偏差。 |
歡迎關注阜陽新聞網(wǎng)微信公眾號 : fynewsnet
全城最新資訊,盡在掌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