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論文河小品文的書寫 為人作書評,非討喜之事。如遇好書,猶遇良人,賞心悅目,甘之若飴;倘遇平庸之書,仍須強作歡顏,諂媚阿諛,真真自討苦吃。文河新書《浮塵》(北京聯(lián)合出版公司出版)顯然是前者,它是一部小品文集,乃名家小寫文集之一。此前,文河已出版此類文集數(shù)種,如《清晴可喜》《城西之書》等,我讀之均大喜過望。今讀《浮塵》一書,感覺其境界更進一竿,借文河話說:“清晴可喜”,給了我一些想說話的藉口。 明清以來,小品文就不乏斫輪高手,至王謔庵、張岱、袁枚諸先賢已將小品文推至巔峰;至民國,周作人、梁實秋、林語堂等前輩巨擘,更將小品文切入現(xiàn)代生活,別開境界,其文理意趣、風花雪月,深入人之心門,以一種謔趣旖旎的文字姿態(tài)改變了國人粗糙的精神生活。時至當下,小品文創(chuàng)作顯然已落下風,恕我孤陋寡聞,且閱讀視域有限,舉目一望,小品文寫作高手寥若晨星,能獨樹一幟者,少之又少。的確,小品文難寫,以小見大,靜水流深,水波不興,前輩小品文大家已然豎起道道屏障,今人想有所建樹,實在難乎其難。 也正在此境況之下,文河竟默默殺出一條路。他閑花野草、小事閑情、鄉(xiāng)風民俗、些微風物皆可入文,將一些小咀嚼、小沉吟、小心緒、小哲思、小恍惚、小感悟,娓娓道來。他用細膩敏感的文思和陶淵明式閑適、恬淡的文風,以及廣泛閱讀的文史知識的加持,生生將大白話燉出了味道,有一種清清、淺淺、幽幽的文河的味道。 其實,小品文即小散文,是報紙副刊的衍生品,因讀者喜聞樂見,便成了一種大眾鐘情的文學體例。毋庸諱言,文河的短章小品無疑趕上了時代碎片化閱讀的風口??扇绻麅H限于這樣的認知,顯然低估了文河小品文的文化內(nèi)涵。他的小品文是需要靜心細品的,不然你深入寶山,也會空手而回。對于吃慣了大魚大肉的,它更像一碗經(jīng)地鍋熬制的野菜糊糊。讀這種小品文,首先要去浮躁心,耐下性子,非心之清爽,是難體味其中“魂魄”的。文如見山不喜平,文河行文之妙,多委婉曲折,他掩胸臆、不點撥、少直陳、重體悟,充分尊重讀者、相信讀者。但讀者若粗枝大葉,也難以品嘗到其中奧妙。 話說至此,文河小品文也非一無瑕疵,他的行文太過清淡,篇篇如此,就顯清湯寡水了。題材選擇上也多有雷同,顯得有些手法單一。但瑕不掩瑜,文河在小品文創(chuàng)作上成就是值得肯定的。 |
歡迎關注阜陽新聞網(wǎng)微信公眾號 : fynewsnet
全城最新資訊,盡在掌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