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評臨泉籍詩人劉坤的詩集《浮世》
靜,在這個早晨 是一小掛鞭炮 把時間一顆顆搓好 再插入一小根捻子 我趕過來 拾起滿地紅色的繽紛 鐘聲慢 雨慢 霧也很慢 ——《我想是應(yīng)該靜下來》 這首詩并非劉坤詩歌的代表作,也許還算不得一首太出彩的作品,但這首詩所呈現(xiàn)出來的氣韻、征象和感覺,卻恰恰能夠反映劉坤的詩歌特質(zhì):沉靜。沉靜可以理解為沉穩(wěn)而冷靜,也可以從呈現(xiàn)方式上看做緩慢而安靜。緩慢,是一種節(jié)制;安靜,是一種沉默的抵抗。劉坤的詩歌寫得不急不徐,穩(wěn)健質(zhì)樸,真誠敦厚,頗具風(fēng)骨。他的詩有別于中國傳統(tǒng)詩歌的“不太及物”,往往注重抒懷、言志,如同傳統(tǒng)國畫長寫意,而“不拘小節(jié)”;劉坤的詩更具可感、可觸性,如同現(xiàn)代工筆,一花一草,一莖一葉,清晰可辨。他把尋常事物精心羅列,同時每一物都具意向,有隱喻、有思維、有指向,予形賦意,使詩歌宛如堅韌的松柏從堅實的大地里緩緩生長起來。 詩人劉坤生性溫厚,沉靜內(nèi)斂。詩如其人,甚至在他的詩里往往能夠不經(jīng)意地讀出童年的天真和潔凈。正如他的詩觀說道:實際上,我認為現(xiàn)代詩歌,不論中外,都是從嬰兒口中說出的才對?;蛟S,可以看做這是劉坤詩歌的精神底色。試想,一個成年人如果還用孩童清澈的目光打量這個世界,就注定眼睛里揉不下那么多“沙子”,所以詩人看到的只能是一個紛擾的“浮世”。然而詩人性情敦厚,只能用一種沉靜抑或近乎“沉悶”的筆調(diào)來抵抗和消解內(nèi)心世界的撕裂與掙扎。這些撕裂與掙扎在《細節(jié)》這首詩里的呈現(xiàn)是:“我躺下/也許一覺醒來/月光就代替了陽光/只是不能確定/那些遭到排擠的塵埃/是否能夠適應(yīng)/真正的黑暗”。 米蘭·昆德拉說:文字是慢的歷史,真正的文字不是為了使我們生活得更快,而是為了使生活中的慢不致失傳。所以木心先生的《從前慢》會有那么多的共鳴,會那么經(jīng)久傳頌。以慢打快,以靜制動,以無招勝有招是劉坤駕馭詩歌的絕招,恰恰也是同米蘭·昆德拉、木心的觀點不謀而合,異曲同工?!拔覠o能為力/我只能將無人要的月牙摘下/套上削好的把子/到北面割麥/到南面切稻/……累了,我就坐下來/在臨艾河旁等著春天/等著,白露雙雙飛天/我想親眼看看/在這片土地上/原野變成原野”(《原野》)。不難看出,詩人的等待并非消極的自暴自棄的“干等”,而是有期盼甚至是有“企圖的等”,這種等其實就是對現(xiàn)在的原野,再也不是從前那個原野無聲的抵抗。隱藏在詩歌背后的潛臺詞,更像《英雄本色》電影里小馬哥的那句“現(xiàn)在的江湖,再也不是從前的那個江湖了”一樣直刺人心。 好的詩歌是具有抵抗意識的。以崇高抵抗爛俗,以大我抵抗小我,以精致閉合抵抗散亂松垮,以開放包容抵抗狹隘自私,以真誠的有感而發(fā)抵抗虛偽的空洞抒情,以生命的溫度抵抗世事的寒涼……這種抵抗具有兩面性,兼具破與立,破假、丑、惡,立真、善、美。譬如針砭時弊,就是傳遞正能量。棄惡揚善方是詩歌文學(xué)的真正核心價值。 “棉花見不得落葉/它躲在尚存的五顏六色后面/看著葉子下的影子拼命掙扎/如同從這鎮(zhèn)子走出去的/一根根棍子”(《麒麟鎮(zhèn)》)。不同的物象之間,相互的制約和抵抗,實際上是詩人內(nèi)心不同情緒的相互之間的沖突和抗衡。表面上“一根根棍子”從麒麟鎮(zhèn)走出去,是對社會發(fā)展浪潮的妥協(xié)和屈從,深層次也是一個個命運在尋求延展的時期所做出的抉擇,是生命個體與自身命運以及社會命運的抗爭。詩歌中沒有抒情,甚至沒有主觀的情緒表達,三言兩語卻把一個詩人的悲憫情懷鋪滿紙上。 縱觀《浮世》這本集子,有詩人對世界的直覺,也有對生活的解讀和沉思;有穩(wěn)健渾厚的大步向前,也有質(zhì)疑、探尋的駐足遙望;有“無可奈何花落去”的喟嘆,也有“讓你們喜歡我的干凈/卻又敬畏我的無情”(《浮世》)的希冀;有成熟溫潤讓人過目難忘的精品力作,也有稍顯粗糙、蒼白的平常文本;但總體上這本詩集是飽滿的,是值得細細品讀的。一百個讀者就有一百個哈姆·雷特,一百個愛詩的人或許也能讀出一百個不同的《浮世》罷。 “在浮世,人應(yīng)該靜下心來,重新去看一看這個人間。”末了,用這句詩人自己的話作為這本集子的注解,或許再貼切不過了。 |
歡迎關(guān)注阜陽新聞網(wǎng)微信公眾號 : fynewsnet
全城最新資訊,盡在掌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