遠遠地就看見了她,層層疊疊的蒼翠間,一棟黃色的翹檐樓高聳。近了,更近了。這座接納了李白、崔顥、王維、蘇軾、岳飛、陸游等眾多文豪的樓將被我親近。 拾階而上,進了大門,半池紅蓮,半池魚,塘邊有綠柳相映。繞塘半周,再拾級而上,階梯陡而直,像條蜿蜒而上的繩子,黃鶴樓在高處,非勇者不可接近??崾钐鞖?,炎熱異常,走幾步,汗水蜿蜒流淌。臺階走完,進入一片開闊平臺,一股涼風撲面而來,心中的燥熱一散而盡。風中有隱隱的水汽,抬眼望去,長江似條寬寬的玉帶,橫在不遠處。近處有高樓,黃色的琉璃瓦在陽光下閃著點點的光,像被灑了金子,一側蒼翠的古木靜默,配合著風,讓人心生涼意。 對面有一口古樸大鐘,不知被誰撞響,悠遠的鐘聲回蕩,一群鳥從林中驚起,飛向天空,讓人疑心其中就有黃鶴。 沿著臺階,我繞黃鶴樓走了一周。黃鶴樓的一面面向長江,當年李白就是站在這里送別友人孟浩然的吧?“故人西辭黃鶴樓,煙花三月下?lián)P州,孤帆遠影碧空盡,唯見長江天際流?!庇讶朔蛛x,總有一些傷感,何況好友去的還是煙花三月的揚州?這一去,水路迢迢,不知幾時能到,我望著他乘坐的孤舟漂流而去,心也跟著遠去了。那種悵惘與不舍,連黃鶴樓也裝不下吧? 彼時黃鶴樓已名揚天下,詩仙曾多次登臨此樓,更為其留詩15首,成了黃鶴樓的鐵粉。另一鐵粉是小李白三歲的崔顥,一首《黃鶴樓》讓幾乎每一個人都記住了他,“昔人已乘黃鶴去,此地空余黃鶴樓。黃鶴一去不復返,白云千載空悠悠。晴川歷歷漢陽樹,芳草萋萋鸚鵡洲。日暮鄉(xiāng)關何處是?煙波江上使人愁。”仙人遠去,樓空悵然,那空悵之情延于天際,內(nèi)心空曠無比。那時的江中還有小島,島上芳草萋萋,更讓人心中生起了離情別緒。太陽落下,故鄉(xiāng)遠在天涯,又是漂泊的一年啊,我何時才能回到家鄉(xiāng)? 古時人游歷大好河山,車馬慢,家鄉(xiāng)遠,一別故土幾年,鄉(xiāng)愁是不變的主題。鄉(xiāng)愁亦是人們共情的密碼,崔顥在樓上想家,別人在他詩里想家,由此黃鶴樓又稱“崔氏樓”,他與黃鶴樓互相成就,又成為彼此的標簽,而名垂千古。 李白送孟浩然時站在哪里?崔顥看江上落日時又站在哪里?我邊上樓邊想,從不同的位置望向長江,仿佛越如此,我與他們走得越近。沒能生在同時代的縱坐標上,但在空間的橫坐標上與他們的腳印重合,或許是一種幸運。 樓高,室內(nèi)寬闊,大廳中有壁畫,畫著美麗的傳說:一位姓辛的商人為人慷慨,一位道士來飲酒,辛不收其酒錢。為感謝辛,道士用橘子皮在墻上畫了一只仙鶴,它會在客人來飲酒時翩翩起舞,從此酒店生意紅火。十年后,道士再次到訪,歌笛一曲,只見朵朵白云飄來,仙鶴隨之起舞,道士也騎鶴而去。辛為紀念此事,在此建一樓,曰黃鶴樓。原來,它自拔地而起的那天,就承載了中國傳統(tǒng)文化的內(nèi)核和浪漫。這組壁畫和眾多詩人的畫像與詩作并排在一起,成為黃鶴樓詳細而貼切的說明書。 在大廳里,我看見兩座樓的模型,一座是古代繪畫中的黃鶴樓,斗拱飛檐,一條長廊,整體呈十字形,這是清代以前的黃鶴樓,也是李白、崔顥、孟浩然、王維登過的樓,這樣看來,我剛才在樓上尋找和他們足跡的重合點,仿佛是找了個寂寞。另一座是清代的黃鶴樓,依舊是挑檐設計,但呈圓筒型,與現(xiàn)在的黃鶴樓更形似,但只有三層。 現(xiàn)在所登的黃鶴樓是1985年建成的,經(jīng)過多次維修,里面有很多現(xiàn)代化元素,但又有什么關系呢?黃鶴樓已成為中國人心中的圖騰,不管它變成了什么形狀,都承載著文人佳話與美麗傳說。那位辛姓夫婦沒有偏見的善良,那位道人因一粥一飯一壺美酒的回報,讓人心生向往。道士十多年后歸來,被黃鶴載著乘云飛上天的情景,永遠同黃鶴樓一起留在了我們心中。 |
歡迎關注阜陽新聞網(wǎng)微信公眾號 : fynewsnet
全城最新資訊,盡在掌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