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kbd id="9kdmb"></kbd>

            搜索

            非遺要“活下來”,也要“活起來”

            2022-6-24 10:28| 編輯: 劉黎 | 查看: 32867| 評論: 0|原作者: 穆得歡|來自: 潁州晚報


              近日,第六批省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項目名錄公布,我市界首木版年畫、張氏玉印篆刻、李良成熏雞制作技藝、水晶羊蹄制作技藝、太和貢椿制作技藝、竹編(界首竹編)等6個項目入選。(6月23日《潁州晚報》08版)
              
              我國是一個多民族國家,悠久的歷史文化和燦爛的古代文明為我們留下了極其豐富的文化遺產。然而,隨著經濟全球化和社會現代化的不斷發(fā)展,我國文化遺產生存環(huán)境不容樂觀,特別是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現狀堪憂。
              
              如何讓非遺“活下來”?筆者認為,要讓非遺“活下來”,前提是要有人來傳承。隨著社會的變遷,一些傳統(tǒng)文化正在淡出人們的視野。有些非遺只在坊間小范圍內傳承,甚至漸漸無人傳承。保護非遺,不僅是保存一份文化,更是保存一份祖先的遺產,一定得有人去做這樣的事。
              
              因種種原因,比如沒有良好的經濟效益、大眾不感興趣等,很多非遺的后人主動放棄了傳承。因此,建議政府加大政策扶持力度和活動經費補助,讓這些傳承人不為生活發(fā)愁,并讓他們覺得這是一份事業(yè),能帶來體面的收入和成就感,并愿意永遠堅守下去。這是讓非遺活下來的物質基礎和社會環(huán)境。
              
              其次,也要讓非遺“活起來”。傳統(tǒng)文化固然需要保持原汁原味,但社會畢竟在發(fā)展,在保持非遺本身內涵的前提下,仍然需要結合現代元素,讓非遺以傳統(tǒng)文化的內容展示現代社會的一些風貌,讓現代社會的一些新鮮血液注入傳統(tǒng)文化。它可以形式不變,但是內容必須創(chuàng)新,即讓傳統(tǒng)文化巧妙地植入現代人的社會生活之中,這樣才能真正地讓非遺“活起來”。
              
              更重要的是,如何讓這些非遺精彩地“活起來”,讓更多人認識、了解和接受,乃至讓更多有興趣的人參與其中。為此,建議非遺傳承人充分利用短視頻、網絡直播等新傳播手段進行大力推廣和宣傳,進一步打破地域限制,以達到潛移默化的作用。
              
              

            歡迎關注阜陽新聞網微信公眾號 : fynewsnet

            全城最新資訊,盡在掌握

            返回頂部
            亚洲最大福利视频网站。,久久精品国产亚洲七七,无码中文字幕在线专区,亚洲综合在线香蕉 91 传媒国产午夜福利一区 亚洲无码久久久久亚洲精品
                1. <kbd id="9kdmb"></kb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