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幾年,隨著教育均衡發(fā)展的不斷實施 ,學校之間的差距確實在縮小,學位的權利空間也在不斷壓縮。可是,在一切為了孩子、為了孩子的一切心理驅使之下,“花錢上好學校騙局”仍有存在的空間。騙子往往打著“內(nèi)部指標”“我有關系”等旗號招搖撞騙。 騙子是可恨的,被騙者也是可恨的。為何要“明知山有虎偏向虎山行”?應該說,這都是望子成龍、望女成鳳的攀比心理導致的。不過換一種角度看,其實,這背后是對教育資源的焦慮。 報道中的耿女士為何被騙?答案似乎是十分簡單的,那就是讓孩子上理想的學校,換句話說,就是事實存在好學校和孬學校之分。前者是資源硬件好的學校,教育水平高的學校;后者是資源硬件不好的學校,教育水平不高的學校。固然,孩子的學習成績好孬與自身有關系,而你又不得不承認的是,也與教育水平有關系。 因此,僅僅靠抓幾個騙子,是不能完全解決問題的。只要好學校和孬學校事實依然存在,老掉牙的騙局就永遠有市場?!罢谊P系”“托人情”也就會一直存在。即便“找關系辦不成事”,對于人們來說,也還會有“有棗沒棗打一竿”的心理。所以,對于家長而言,切不可失去理智。 對于教育部門而言,則需要做的事情是讓教育更均衡,讓學校和學校之間的教育質(zhì)量“一碗水端平”。沒有了學校之間的差距,騙子自然也就無用武之地了。 |
歡迎關注阜陽新聞網(wǎng)微信公眾號 : fynewsnet
全城最新資訊,盡在掌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