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三八”婦女節(jié)即將到來的日子里,我想起了我的母親——人們口中的“張先生”。 母親出生于1940年,高小畢業(yè)后,直接進入師范類學校學習,在上世紀50年代,算得上實打?qū)嵉闹R分子了。師范畢業(yè)時,母親還是個扎著兩條粗麻花辮的青澀少女,可她寫得一手好字,筆鋒娟秀大氣,比起現(xiàn)在擁有本科文憑的我,不知強了多少倍。母親教過許多學科,語文、數(shù)學、美術(shù),甚至地理,她都不在話下,真正做到了“她是革命的一塊磚,哪里需要哪里搬”。她上班的那個年代,每周要上六天班,每天三次到校。如今的我,實在難以想象,她在悉心照顧、撫養(yǎng)4個孩子的同時,是如何做到工作還那么出色的。 母親深受學生和家長的喜愛。我從未親眼見過她在講臺上的風采,也未曾聽她講述過如何對待學生的細節(jié)。我只聽比我大11歲的大哥跟我說過這樣一件事。母親剛參加工作的那個年代,物資比較匱乏,那時的冬天特別冷,冰層能達一尺多厚。一天,母親看到班上一個女學生在嚴寒中還穿著露著腳趾頭的破單鞋時,就把外婆做的新棉鞋給了那個女孩。那可是外婆一針一線納的千層底,費了不少功夫,但她沒有猶豫就把新棉鞋送給女孩,還鼓勵她按時來上學。后來聽說,女孩在上世紀80年代就已經(jīng)成為打版畫師,回老家探親時還來看望過母親。母親退休后,只要有學生路過家門口,都會遠遠停下自行車,恭敬地和她打招呼。家長們趕集路過時,也總會親切地喊她一聲“張先生”,然后坐下聊聊孩子的近況:這個孩子去當兵在部隊被提干了,那個孩子在哪里上學了。一聊就是大半晌午,不像是來趕集的,倒像是專程來向她匯報孩子情況的。鄰居們也時常來找母親聊天,一坐就是一上午。那時的我年紀尚小,實在不理解,母親都退休了,怎么還有這么多家長來找她聊天。 母親是一位平凡但堅強的女性,她育有兩兒兩女。在我們的記憶里,母親從未打罵過任何一個孩子,正因如此,我們都擁有一個無比美好的童年,足以治愈一生的童年。待母親步入晚年,我們都承歡膝下,見不得她有一絲一毫難過。成年后,我們各自有了工作和家庭,但每到周末或假期,都會不約而同回家看望母親。 母親晚年時,父親不幸離開后,她便獨自在小鎮(zhèn)生活。她總是報喜不報憂,覺得我們工作繁忙,又各自有小家庭要照顧,只要自己還能照顧好自己,就不想麻煩我們。她在鄉(xiāng)下的小院里種滿了各種應季蔬菜,每次我們回去,她都讓我們大包小包地帶走。后來母親生病,還反過來安慰我們,說人吃五谷雜糧,哪有不生病的,她已經(jīng)像小鳥一樣完成了繁衍生息、孕育后代的使命,是時候離開了??晌覀冊趺慈绦穆犨@些話。母親離開后的六年里,我們都盡量不回老家,因為那里的一草一木,都能勾起我們對她的思念,讓我們?nèi)滩蛔∧鳒I。 小時候,我總是不明白,為什么鄰居和學生家長不喊母親“張老師”,而是叫她“張先生”。在我的認知里,“先生”是男性的專屬稱呼,是醫(yī)生、長者的代名詞。多年后,長大后的我也成了一名女教師,我才深深理解了“先生”這一稱呼背后所承載的深意,也為家里有這樣一位“張先生”感到無比自豪。 “令公桃李滿天下,何用堂前更種花?!痹杆械摹皬埾壬眰冊谌咧v臺,托舉星火燎原的希望,桃李滿天下,春暉遍四方。 |
歡迎關(guān)注阜陽新聞網(wǎng)微信公眾號 : fynewsnet
全城最新資訊,盡在掌握